易上

击筑更谁歌,荒原落日多。
舆图犹督亢,壮士失荆轲。
莽莽关前树,萧萧易上波。
无端千载下,有客为滂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悲壮苍凉的历史画面,核心是借荆轲刺秦的故事抒发对英雄逝去的感慨。

前两句用"击筑""落日"的意象,营造出孤独悲怆的氛围——当年为荆轲击筑送别的高渐离不在了,如今只剩荒原落日。三四句通过"督亢地图还在,壮士荆轲已逝"的对比,突出物是人非的怅惘。

五六句的"莽莽""萧萧"用叠词强化视觉和听觉效果:关前树木依旧茂盛,易水波涛依旧呜咽,这些自然景物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情感爆发:时隔千年,自己仍为这段故事泪流不止,说明真正的英雄气概能穿越时空打动人心。

全诗妙在把地理景观(易水、督亢)、历史典故(荆轲刺秦)和诗人情感完美融合,让读者既看到苍茫的实景,又感受到深沉的历史回响。特别是结尾"滂沱"的眼泪,把对英雄的追念推向高潮,比直接赞美更有感染力。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