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四哀诗 其四 叶山人元阶
叶君乎仲兰,果以忧郁死。
平生千载期,一朝成逝水。
自与弱冠交,百间不踰始。
直恐寝食离,若将性命委。
每约潜深山,十年读经史。
动因多事故,飘泊异行轨。
迩闻君病剧,吾已客千里。
谁知慰问书,竟作墓前诔。
意外得凶讣,有泪不能弭。
黯绝一寸心,若堕九渊底。
惨尔兄弟殂,茕茕各无子。
大祧悬千钧,危哉一发恃。
可怜伯道贤,遽等若敖鬼。
身后馀遗文,茫茫付谁氏?
遥知湖上楼,败叶飘故纸。
咄嗟眼中人,存者尚有几。
降殃必及善,天道或未尔。
岂我叶仲兰,竟以忧郁死。
平生千载期,一朝成逝水。
自与弱冠交,百间不踰始。
直恐寝食离,若将性命委。
每约潜深山,十年读经史。
动因多事故,飘泊异行轨。
迩闻君病剧,吾已客千里。
谁知慰问书,竟作墓前诔。
意外得凶讣,有泪不能弭。
黯绝一寸心,若堕九渊底。
惨尔兄弟殂,茕茕各无子。
大祧悬千钧,危哉一发恃。
可怜伯道贤,遽等若敖鬼。
身后馀遗文,茫茫付谁氏?
遥知湖上楼,败叶飘故纸。
咄嗟眼中人,存者尚有几。
降殃必及善,天道或未尔。
岂我叶仲兰,竟以忧郁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好友叶元阶(字仲兰)的深情之作,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对挚友早逝的悲痛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生死永别的痛(开头到"竟作墓前诔")
诗人开篇就直击人心——叶仲兰竟因忧郁而死。他们从二十岁结交,形影不离如同性命相托,曾约定一起隐居深山读书十年。但现实多变故,各自漂泊。当诗人千里之外听闻好友病重,寄去的慰问信竟成了墓前的悼词,这种错位的悲痛令人窒息。
2. 身后凄凉的叹("意外得凶讣"到"败叶飘故纸")
诗人用"心坠深渊"形容噩耗带来的打击。更痛心的是:叶家兄弟相继离世且都无子嗣,家族香火将断。这里用"千钧重担系在一根头发上"的比喻,强调家族传承的岌岌可危。好友留下的文章无人整理,只能想象他湖上故居里,枯叶飘落在旧稿上的凄凉景象。
3. 天道不公的愤(最后六句)
诗人发出锥心之问:眼前熟悉的人还剩几个?为什么善良的人反遭厄运?难道天道不公?最后再次痛呼——我挚爱的叶仲兰,竟被忧郁夺去了生命!这个"竟"字,包含着难以置信的震惊与不甘。
诗歌魅力在于:
- 用"慰问信变悼词""枯叶盖遗稿"等具体画面,让抽象悲痛变得可见可感
- 通过"约定隐居vs现实漂泊""贤良之人生前身后"的强烈对比,凸显命运残酷
- 结尾对天道的质问,实则是无法释怀的呐喊,让读者共情这种失去知己的彻骨之痛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面对老友遗像时的喃喃自语,却因真情实感而字字泣血。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友谊能超越生死,而最深的悲痛往往是用最平常的语言道出的。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