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的荔枝塔,感叹如今名僧稀少的现状,同时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前两句"荔枝塔古名僧少,谁是堂中十九贤"通过荔枝塔的古老和名僧稀少形成对比,暗示佛法衰微的现状。"十九贤"可能指代历史上某群德高望重的僧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真正修行者的追忆。
后两句"好乞谢公池畔水,为师重长一枝莲"用生动的比喻表达心愿。"谢公池"可能指谢灵运的池塘,这里象征着高洁的精神境界。诗人希望能借来这样的"清水",让禅师能像莲花一样重获新生,暗含对禅师道德品格的赞美和对佛法复兴的期盼。
全诗语言简练,通过荔枝塔、莲花等意象,将现实与理想、衰败与新生巧妙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真正修行者的敬重和对精神净土的向往。莲花作为佛教圣物的象征,更强化了诗歌的禅意。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