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台湾的"馆娃遗址"为背景,通过描绘僧人夜归的场景,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前两句写景:古老的馆娃宫遗址上,如今只有僧人栖居。云水间的僧人踏月归来时,夜已深沉。这里用"云水僧"点出僧人漂泊无定的生活,而"月已西"则暗示时间的流逝。
后两句抒情:当谈到历史兴亡时,连僧人都忍不住落泪,或许连诸佛听到这些故事也会低头叹息。这里用"同坠泪"和"尽眉低"的拟人手法,将人的情感投射到佛像上,暗示历史的伤痛之深,连超脱尘世的佛都为之动容。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僧人这个本该超然物外的形象,反衬出历史伤痛之深;用"佛都低头"的想象,夸张地表现出这种伤痛的普遍性。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夜归、落泪这些具体场景,让读者自己体会那份沉重的历史感。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