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闲自在的江南水乡生活图景,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惬意与期待。
开头两句像电影镜头:一个人悠闲地倚靠着竹林,眼前是酒楼和高楼相望。这里用"万竹"形容竹林茂密,暗示环境清幽,而高楼与酒楼的对望,则展现出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中间四句用"酒香"、"雨"、"楼影"、"江水"、"芦叶"、"白鸥"这些意象,串联起嗅觉、视觉和动态的美。特别巧妙的是"酒香吹雨过",把无形的酒香和雨丝交织在一起;"楼影入江流"则让静止的建筑倒影在流动的江水中活了起来。白鸥在烟波中若隐若现,更添几分朦胧诗意。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期待着芦苇生长茂盛的秋天,暗示现在还不是最理想的时节。这种对未来的期待,让整幅画面有了延伸感——现在的美景已经很好,但诗人相信秋天这里会更美。这种留白的写法,让读者也不禁开始想象:到了秋天,这里该是怎样的景致呢?
全诗就像一组慢慢展开的水墨画,有近景的人物、中景的建筑、远景的江天,还有随风飘来的酒香,充满生活气息又带着文人雅趣。诗人用最平常的景物,组合出一幅让人向往的闲适生活图卷。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