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叫"高车"的古代水利工具(类似水车)的工作场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全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枯燥的机械运转写得充满生命力。
开头两句像电影镜头:水渠里激流奔腾如雷声轰鸣,高大的筒车被水流推动着不停旋转。"几万回"用夸张手法突出筒车不停歇的工作状态。中间四句更精彩:说这个装置能把低处的水送到高处("多水上"),就像把天池的水倾泻到半空中。竹子做的输水管("竹龙")虽然没有云彩也能降雨,让旱灾悄悄消失。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要是能在河边多建些这样的装置,让高楼里的人们也能享受清凉该多好。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把机械写得活灵活现("竹龙""旱魃"都用神话形象作比);二是通过对比(地下水和天池、无云却能降雨)突出技术的神奇;三是结尾的联想,从实用工具升华到改善民生的愿望。这种将科技与诗意完美结合的手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