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书怀十六韵

胡虏何年盛,神州遂陆沉。
翠华栖浙右,紫塞仅淮阴。
志士忧虞切,朝家预备深。
一朝颁细札,三捷便闻(考异:一作同)音。
授钺无遗算,沈机识圣心。
东西兵合势,南北怨重寻。
小却奇还胜,穷凶祸所临。
旃裘方舞雪,血刃已披襟。
残类随煨烬,遗黎脱斧砧。
戴商仍夙昔,思汉剧讴吟。
共惜(考异:一作措)山河固,同嗟岁月侵。
泉蓍久憔翠,陵柏幸萧椮。
正尔资群策,何妨试盍簪。
折冲须旧衮,出牧仗南金。
众志非难徇,天休讵可谌。
故人司献纳,早晚奉良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宋时期国家危亡、民族抗争的悲壮场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复兴的期盼和对忠臣志士的呼唤。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危亡图景(前12句):用"胡虏盛""神州陆沉"等词直指南宋被金兵压制的困境,描写朝廷退守江南("翠华栖浙右")、防线仅剩淮河("紫塞仅淮阴")的窘迫。但诗人也记录了转机——通过周密部署("授钺无遗算"),宋军取得"三捷"胜利,用"血刃已披襟"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展现战场惨烈。

2. 民心所向(中间8句):幸存百姓("遗黎")像商朝遗民思念故国一样怀念汉家江山,用"思汉剧讴吟"等句揭示民众深厚的家国情怀。诗人特意描写陵墓柏树依然茂盛("陵柏幸萧椮"),暗示国运未绝。

3. 复兴呼吁(最后8句):诗人提出具体建议——要集思广益("资群策"),重用老臣("折冲须旧衮"),选拔南方人才("出牧仗南金")。最后以友人担任谏官收尾,暗含对朝廷采纳忠言的期待。

全诗亮点在于将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结合,既有"血刃已披襟"的战争特写,又有"思汉剧讴吟"的民心写照,最后回归到务实的人才策略,展现诗人既热血又理性的爱国情怀。诗中"共惜山河固"等句,至今读来仍能引发共鸣。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