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
前两句"陇坂高无极,征人一望乡"直接点明主题:站在高耸入云的陇山坡上,戍边的士兵眺望故乡。这里用"高无极"形容山势险峻,暗示回家之路艰难;"一望乡"三个字就道出了军人最朴素的情感。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边关的艰苦环境:告别了中原的河流("关河别去水"),在荒漠边塞连思乡的愁肠都要断了("沙塞断归肠")。战马拴在千年古树上(暗示戍边时间漫长),军旗上凝结着深秋的寒霜。这些意象都在诉说戍边生活的孤寂与漫长。
最后两句"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是诗眼:将士们共同的哀伤与泪水,都是为了效忠君王。这里既有对军人奉献精神的赞美,也暗含着一丝无奈——他们不得不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幸福。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用最朴实的边关景物(高山、沙漠、古树、寒霜)勾勒出军人最真实的情感世界(思乡、坚忍、忠诚)。没有华丽辞藻,却能让读者感受到穿越千年的军人情怀。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