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西湖四年矣壬午春分前三日与郑春荐同游感赋

多年不赴故人期,湖上风光异往时。
红杏桥栏游冶骑,绿杨亭槛御书碑。
刘郎前度花谁主,杜牧三生鬓已丝。
口业粗偿残债尽,尚烦君记棹歌词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时隔四年重游西湖的感慨,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直接点明主题:多年没赴老朋友的约定,再来时发现西湖风光已经变了。这里"故人期"可以理解为对西湖的思念,也暗指时光流逝。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描写变化:红杏桥边曾经是游人骑马嬉戏的地方,现在只剩御笔题字的石碑;绿杨亭台依旧,但当年赏花的人(刘郎指自己)已不知花落谁家,自己也像杜牧一样两鬓斑白。这里用"刘郎""杜牧"两个典故,不直接说衰老,却更显时光无情。

最后两句是自嘲:年轻时写诗欠下的"文字债"还得差不多了,但还得麻烦朋友记住当年一起泛舟唱歌的快乐。这种调侃背后藏着对青春逝去的无奈。

全诗妙在把"旧地重游"这个常见主题写得既具体又含蓄。通过红杏桥、绿杨亭这些具体景物,带出骑马少年变白发老者的沧桑感。最后用"还债"这种生活化比喻,让沉重的时光话题显得举重若轻。普通人读来既能感受到岁月变迁的惆怅,又能体会作者苦中作乐的豁达。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