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人嵩阳归隐图

城郭维崇,井里维通。
冠盖维错,纨绮维丛。
云谁之子,招子归嵩。
舍我筝筑,乐彼潺淙。
食彼瓦缶,遗我鼎钟。
云谁之子,绘子归嵩。
离人友鹿,避俗朋松。
石啮我足,泉瘿我咙。
吾恐时人,笑子归嵩。
有山有怪,有水有龙。
盗出寇没,啸兕咻熊。
吾恐狂人,诳子归嵩。
子谓我言,决意归嵩。
归嵩何如,如鸿避弋,如鹤脱笼。
与幻俱化,与化俱融,是以归嵩。
南山重重,翠如植葱。
北山隆隆,绀如堆铜。
仰嵩俛嵩,雨濯云烘。
嵩之为我,我之为嵩。
我闻子言,衣如张风。
心先去鸟,层云荡胸。
静言思之,富为目蒿,贵为心蓬。
饰说于令,讵知任公。
归嵩良是,生龟脱筒。
子不归嵩,送子归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厌倦世俗生活、决心归隐山林的人物形象,用生动的对比和比喻展现了隐居生活的自由与超脱。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
1. 开头用"城郭""冠盖"等城市繁华景象反衬归隐的决绝,主人公舍弃了精致的乐器(筝筑)和食器(鼎钟),选择山间简朴生活(潺淙溪水、瓦缶餐具)。

2. 中间通过旁人的质疑进一步突出主题:
- 普通人会笑话他离开文明社会("笑子归嵩")
- 提醒山中有野兽危险("啸兕咻熊")
但主人公用三个精彩比喻回应:
像鸿雁躲避弓箭、像仙鹤挣脱牢笼、像乌龟脱壳重生,说明归隐是追求生命本真的选择。

3. 随后用色彩鲜明的山景描写(翠绿如葱的南山、红褐如铜的北山)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最终达到"我就是山,山就是我"的物我两忘境界。

4. 结尾点破全诗哲理:富贵会蒙蔽人的眼睛("目蒿")、束缚人的心灵("心蓬"),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最后两句"送子归嵩"的重复,既像是送别友人,也像是送别曾经的自己,余韵悠长。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筝筑vs溪水""鼎钟vs瓦缶"等具体物象的对比,让抽象的人生选择变得可视可感
- "鸿避弋""鹤脱笼"等比喻既形象又富有哲理
- 结尾处人与自然完全融合的描写,给人超然物外的精神体验
- 全诗节奏明快,像一首充满决心的归隐宣言,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