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皇甫汸写给弟弟子约的家书,通过重阳登高的场景,表达战乱中对亲人的牵挂和漂泊在外的无奈。
前两句"漫有登高处,兼当远望何"说:虽然重阳节照例登高,但登高望远又能怎样呢?——暗示战乱阻隔,望不见也见不到亲人。这里用节日习俗反衬现实的无奈。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思念:
- 看到菊花突然惊觉自己已生白发(年华老去的感慨)
- 看见大雁想起家乡黄河(北方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 战乱后家书稀少(通信断绝的焦虑)
- 秋霜未至树叶已凋零(暗示时局动荡如凛冬将至)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做官在外本已辛苦,更难受的是和弟弟一样都被战乱阻隔。这里的"同是"二字特别动人,说明兄弟虽分隔两地,却承受着同样的乱世之苦。
全诗妙在把家国动荡、兄弟情深、羁旅愁思都融入重阳登高这个日常场景。没有直接写战争惨状,但通过"书信少"、"阻干戈"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乱世中普通人连团聚都成奢望的悲凉。语言看似平淡,却字字含情,特别能引发战乱年代人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