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毛仙翁
至道无名,至人长生。
爰观绘事,以挹真形。
方口渥丹,浓眉刷青。
松姿本秀,鹤质自轻。
道德神仙,内蕴心灵。
红肌丝发,外彰华精。
色如含芳,貌若和光。
胚浑造化,含吐阴阳。
吾闻安期,隐见不常。
或在世间,或游上苍。
猗欤真人,得非后身。
写此仙骨,久而不磷。
皎皎明眸,瞭然如新。
蔼蔼童颜,的然如春。
金石可并,丹青不泯。
通天台上,有见常人。
俗士观瞻,方悟幽尘。
君子图之,敬兮如神。
爰观绘事,以挹真形。
方口渥丹,浓眉刷青。
松姿本秀,鹤质自轻。
道德神仙,内蕴心灵。
红肌丝发,外彰华精。
色如含芳,貌若和光。
胚浑造化,含吐阴阳。
吾闻安期,隐见不常。
或在世间,或游上苍。
猗欤真人,得非后身。
写此仙骨,久而不磷。
皎皎明眸,瞭然如新。
蔼蔼童颜,的然如春。
金石可并,丹青不泯。
通天台上,有见常人。
俗士观瞻,方悟幽尘。
君子图之,敬兮如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毛仙翁的神仙形象,赞美他超脱凡尘的气质和永恒的生命力。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神仙的特质 开篇就说"至道无名,至人长生",意思是最高深的道理无法用语言描述,真正得道的人能够长生不老。诗人通过绘画来捕捉仙人的真实形象:红润的嘴唇、浓黑的眉毛、松树般挺拔的身姿、仙鹤般轻盈的体态。这些描写都在突出仙人内外兼修的美——既有外在的青春光彩,又有内在的修为。
2. 超凡的生命力 诗中用"红肌丝发""蔼蔼童颜"等词强调仙人永不衰老的外表,眼睛明亮如新,面色红润如春天。说他像金石一样不朽,连画作都永远不会褪色。这里用"丹青不泯"暗示仙人的形象通过艺术获得了永恒。
3. 神秘的行踪 诗人提到仙人像传说中的安期生一样神秘,时而出现在人间,时而遨游天界。这种若隐若现的特性增添了仙人的神秘感,也暗示得道之人不受时空束缚。
4. 凡人与仙人的对比 最后几句写普通人只有在"通天台"这样的仙境才能见到仙人,而俗人看了仙人的画像才会醒悟尘世的庸俗。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仙人高洁脱俗的形象。
全诗通过生动的外貌描写和丰富的比喻,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神仙形象。诗人其实是在借赞美仙人,表达对超脱世俗、永恒美好的精神境界的向往。最有趣的是,诗人把"画作永不褪色"和"仙人长生不老"这两个概念巧妙融合,暗示真正的艺术和真正的得道一样,都能超越时间的限制。
郑浣
郑浣(776—839)唐文学家。本名涵,荥阳人,郑余庆子。贞元十年 (794)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院修撰等职,累迁右补阙。敢直言,无所讳。迁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余庆为左仆射,避讳改国子监博士、史馆修撰,后任中书舍人。文宗即位,擢翰林侍讲学士,命撰《经史要录》20卷。大和二年(828)任礼部侍郎,后历任兵部侍郎等职,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以户部尚书召还,未及任而卒。有文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