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许萃和乐山书屋

昔游何山奇,东南黄海最。
但惊秀绝天地间,终愁险出人情外。
此地合让天为都,游之且难而况居。
若论卜筑何者得,我作主人山作客。
不待招邀满户庭,常与幽人借颜色。
能化城市为烟霞,最好未有如翁家。
市声祇用一墙隔,岚翠已教三面遮。
看山得山自来处,百里轩台陡云雾。
支峰散作万马奔,昂昂欲过窗前去。
此中读书生子孙,那不头角都嶙峋。
冯家四经旧守匣,邓氏一艺皆空群。
方知爱山有真乐,雀跃作游吾自笑。
愿托静者为平生,此意久取名吾名。
行当脱却谢公屐,来看君家一桁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建在乐山上的书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满诗意的生活情趣。

开篇诗人回忆曾经游历的东南黄海一带的奇山,感叹那些山虽然秀美绝伦,但过于险峻,不适合人居住。相比之下,现在的乐山书屋选址极佳——既能让天地做主,又能让人安居其中。诗人用"我作主人山作客"的巧妙比喻,说明在这里人和山是平等友好的关系,不需要刻意邀请,山色自然就充满庭院。

诗中特别称赞书屋主人许萃和的生活智慧:用一堵墙就隔开了城市的喧嚣,三面都被青翠山色环绕。从书屋望出去,能看到云雾缭绕的山峰,像万马奔腾般气势磅礴。诗人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生活,子孙后代都会变得杰出不凡。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远离尘嚣,与青山为伴。他自嘲以前四处游山玩水的行为,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快乐是与静默的山为伴。诗人甚至想效仿古人谢灵运("谢公屐"的典故),脱去远行的装备,安心来欣赏许家这一片青翠山色。

全诗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赞美了书屋主人选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雅生活的向往。诗中"我作主人山作客"的构思尤为新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写得亲切有趣。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