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译文及注释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sī)且惊。
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
边马:边地前线的战马。

壮士匣(xiá)中刀,犹作风雨鸣。
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
匣中刀: 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北上抗清的事业受阻,如同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不受重视,无法出征。
期:期会,知遇,重视。

关河空杳(yǎo)(ǎi),烟草转纵横。
祖国大地笼罩在迷茫的云雾里,到处是寒烟衰草一片凄清。
杳霭: 云气深远迷茫的样子。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我披衣起来看这美好的夜色,银河西倾,天已将明。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国忧至今尚未解除消释,用什么来告慰我平生报国之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
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
北上抗清的事业受阻,如同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不受重视,无法出征。
祖国大地笼罩在迷茫的云雾里,到处是寒烟衰草一片凄清。
我披衣起来看这美好的夜色,银河西倾,天已将明。
国忧至今尚未解除消释,用什么来告慰我平生报国之心!

注释
边马:边地前线的战马。
匣中刀: 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期:期会,知遇,重视。
杳(yao咬) 霭: 云气深远迷茫的样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是《杂诗四首》中的第四首。顺治五年(公元648年)清军进入湘中,王夫之参加衡山义军抗清,兵败后,南走投奔广东肇庆的南明桂王政权,次年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被授于掌传旨、册封之职的“行人”职务。但桂王左右的一些官僚并不以国事为重,依然大搞党争。王夫之对此极为愤慨,曾上书劾奏王化澄党争误国,王化澄等人恨之入骨,想借机害他。王夫之乃北走桂林依瞿式耜。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难,王夫之辗转逃回家乡。这首诗大约写于1648—1650年之间。

赏析

它触物起兴,发于性情,以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开始,写所闻所见、所感、所思,抒发了奔走国事、以恢复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的热望、悲愤、忧虑与思考。

全诗十二句。前四句写听觉形象,后面八句中视觉形象与诗人议论各占四句,但两者交错。开头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征战杀伐;又仿佛听见匣中刀鸣,有如风雨之声。这些听觉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传统的象征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

中间四句写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眼前的视觉形象萧条、凄清、迷茫,反映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这种凄凉的客观现实同开头的主观热望形成鲜明对照。最后四句写诗人起衣彷徨:风鸣马嘶催人搏进的夜晚对于锐意进取者是“良夜”,但河汉西倾、天色将明,诗人以国忧未释而异常焦灼。 全诗有强烈的动作性,诗中的 “动”、“嘶”、“鸣”、“阻”、“转”、“视”、“释”、“慰”等词语,表现了依次出现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对诗人心灵的震撼,显得深沉有力。

全诗在叙事、抒情中夹有议论,体现了诗人的思考与识见。古人常说史学家要有“才、学、识”,诗人何尝不如此?这首诗中“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就是诗人对南明王朝权臣党争误国的谴责。广大人民当中,卫国的人才,如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多得很,但高踞上位的主政的权臣不任用人才,忙于党争内耗,自毁长城。后人咏南明灭亡的诗曰:“黄河滚滚接长江,天堑何尝利福王,太息党人碑百尺,替他胡马造桥梁。”(田汉) 党争不止,国忧难释。这才是诗人目击心伤之所在,这就是造成全诗风格情调沉郁、悲壮、苍凉的根源。

现代解析

没问题,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首诗名为《杂诗》,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诗人借助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的场景,使人立刻进入了一种紧张、不安的氛围。这种气氛在“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一句中得到了加强。诗中的人物——壮士,他的刀在刀匣中仿佛也能感受到风云的变动,发出响声,表现出一种待发的态势。

接着,诗人转向边疆战场,描绘了飞将出征的场景。“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这句诗透露出一种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飞将何时会回来,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诗歌的紧张感和忧虑情绪。同时,“萧条阴北征”也暗示了战场的荒凉和寒冷。

然后,诗人通过描绘关河、烟草等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边疆的辽阔和战事的漫长。“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这里使用了“空”、“杳霭”、“纵横”等词语,展现了边疆的空旷、深远和复杂。

在夜晚的场景中,“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描绘了诗人深夜无法入睡的情景。他披衣起床,看到银河已经西斜,表达出诗人对时间的流逝和世事变迁的忧虑。

最后,“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这两句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对国家的忧虑并未消解。他反问自己,用什么来安慰平生?表达出诗人深深的无奈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它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