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虞衡王郎中

倏忽三载别,故园春又残。
因风数问信,见月每凭阑。
野服从相笑,尘冠未许弹。
惟余千里梦,夜夜绕长安。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自己在官场中的无奈与孤独。

前两句(“倏忽三载别,故园春又残”)直接点出时间流逝之快——转眼间和朋友分别已经三年,故乡的春天又一次接近尾声。这里用“春又残”暗示时光飞逝,也隐含诗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思念之情和现实处境: - “因风数问信,见月每凭阑”——诗人常常借着风打听朋友的消息,每次看到月亮就忍不住倚靠栏杆远望。这两句用“风”和“月”两个意象,生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以及独自望月怀人的孤独。 - “野服从相笑,尘冠未许弹”——“野服”指平民的粗布衣服,“尘冠”指沾满灰尘的官帽。诗人说自己穿便装会被人嘲笑,可官场上的帽子(象征官职)又不能随意丢弃。这里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他身处官场的矛盾:既厌倦虚伪的应酬,又无法彻底脱离。

最后两句(“惟余千里梦,夜夜绕长安”)是情感的高潮——现实无法相见,只能在梦里跨越千里,夜夜魂牵长安(朋友所在的地方)。这里的“梦”既美好又心酸,凸显了思念之深和现实之无奈。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辞藻,却把思念和孤独写得真实动人。 2. 意象生动,如“风”“月”“野服”“尘冠”,既具体又富有象征意义。 3. 情感真挚,从时光流逝的感慨,到官场身不由己的苦笑,再到梦里相见的深情,层层递进,容易引起共鸣。

普通人读这首诗,能感受到一种“想见不能见”的无奈,以及“身在江湖,心系故人”的复杂情绪,这正是它打动人心的地方。

刘师邵

姓亦作镏。明浙江山阴人,祖籍洛阳。字师邵。刘绩子。曾游京师,徐有贞等欲荐之,力辞,归里讲学教授,弟子知名者甚众。生平潜心经史,工诗文,与祖、父皆以文学名世,人称三刘。有《卢湖稿》、《纪游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