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梨花

柳线萦青,苔钱绣绿。
一帘春雨潇潇。
数树溪湾,恰看野水平桥。
馀寒犹滞芳菲节,甚山坳、残雪难消。
只输他、枝上流莺,啼梦声娇。
年时载酒寻花意,付潘郎愁鬓,相对飘萧。
门掩黄昏,银灯炙了无聊。
东栏几日清明近,又香绵、吹尽柔条。
剩宵深、淡月溶溶,移影墙腰。

现代解析

这首《高阳台·梨花》描绘了春雨中梨花飘零的唯美画面,同时融入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全词像一部春日微电影,我们可以分三个镜头来理解:

上片是春日特写镜头: 开篇用"柳条泛青""苔藓翠绿"的细节,搭配"春雨潇潇"的背景音,立刻把读者带入湿润的江南早春。镜头转到溪边梨树,残雪未消的寒意与枝头莺啼形成冷暖对比,暗示春天刚来时的脆弱感。

中片转入回忆与现实交织: 诗人想起往年此时带着酒赏花的快乐,如今却只能对着飘落的梨花感叹白发增多。"门掩黄昏"的孤独场景里,银灯照着百无聊赖的身影,这种今昔对比特别能引发共鸣。

下片是时间流逝的蒙太奇: 清明将至的预告中,梨花瓣如香雪般飘落。最后定格在深夜月光里,梨花影子在墙面上轻轻摇曳的画面。这个开放式结尾最妙——不说愁而愁自现,就像我们看着樱花飘落时,心里会泛起的那种说不清的惆怅。

全词最动人的是那种"温柔的忧伤",诗人把常见的春景写得细腻入微,用梨花从盛开到凋零的过程,隐喻人生中美好却易逝的事物。读起来既有"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清新,又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特别适合在春雨绵绵的午后静静品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