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一位名叫赵漕阁的官员及其女儿的。全诗通过赞美父女二人的品德与遭遇,表达了对逝者的惋惜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首联"丘公四海大名垂,有女来嫔阀阅宜":开篇先夸赵漕阁(丘公)名声显赫,他的女儿嫁入名门也很般配。这里用"四海大名"强调父亲的声望,"阀阅"指贵族门第,暗示女儿婚姻门当户对。
颔联"蘋藻自供寒女事,琴书未许世人知":描写女儿虽然出身高贵,却像普通女子一样勤劳贤惠("蘋藻"指祭祀用的水草,代指家务),同时她还精通琴棋书画,只是低调不张扬。这两句突出逝者德才兼备却内敛的品格。
颈联"舟移夜壑方遗恨,剑合平津自有时":用两个典故表达遗憾与希望。"夜壑移舟"比喻生命突然消逝如夜半舟沉,令人痛心;"剑合平津"借用宝剑终会重归延津的传说,暗指父女或许能在另一个世界团聚。这里既有对死亡的无奈,又寄托了美好的想象。
尾联"膝上一经勋已策,吁嗟不赋板舆词":说女儿从小在父亲膝前学习经典(暗指受过良好教育),本该有美好前程,如今却再也无法为母亲尽孝("板舆"代指赡养母亲)。最后一声叹息,强化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
全诗亮点在于: 1. 通过"寒女事"与"世人知"的对比,刻画出一个低调贤淑的大家闺秀形象 2. "夜壑""剑合"的比喻既典雅又生动,把生死无常说得含蓄而深刻 3. 结尾从教育期望转到生命遗憾,情感层层递进,引发共鸣
诗人没有直接哭诉,而是用典故和对比展现逝者的品德与命运的反差,让惋惜之情更显厚重。这种哀而不伤的写法,正是古典悼亡诗的魅力所在。
杜范
(1182—1245)宋台州黄岩人,字成之,号立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极言台谏失职之弊。理宗嘉熙二年知宁国府,发粟赈饥,镇压两淮饥民反抗。还朝,累拜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数上疏抨击朝政积弊。淳祐四年,擢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拜右丞相,上书言五事,继又上十二事,条陈当朝利病,提出为政主张。卒谥清献。有《清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