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闻雨

凉风急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彫。
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名为《夏夜闻雨》,以其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展现了夏夜雨景与诗人内心的交融。下面,我将尝试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为您深入浅出地分析这首诗词的精髓和魅力。

“凉风急雨夜萧萧”,开篇即描绘了一个凉风急吹、雨水如注的夏夜。我们可以感受到夜晚的静谧和雨水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氛围。这样的环境背景,往往能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思。

“便恐江南草木彫”,这里恐怕二字用得极为巧妙。诗人担心江南地区的草木在急雨之下凋零,展现了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江南地区多雨,草木生长繁茂,一旦受损,恢复不易。这种担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厚意。

“自为丰年喜无寐”,诗人因为丰收而喜悦,夜不能寐。这里形成了一种转折,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担忧自然转向对丰收的期盼。丰收是农民最大的喜悦,也是诗人所期盼的。这种喜悦之情,与窗外的雨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关窗外有芭蕉”,这一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心境。无论窗外的雨如何倾盆而下,如何打在芭蕉叶上发出声响,诗人都不为所动。他的心被丰收的喜悦所充满,窗外的雨景只是增添了诗词的意境,而并未影响诗人的情绪。

整首诗词通过夏夜雨景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担忧自然到喜悦丰收,再到不为窗外雨景所动,诗人的情感变化丰富而真实。同时,诗词的韵味和意境,使得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夏夜雨景的美和诗人的情怀。

总的来说,《夏夜闻雨》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夏夜雨景与诗人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丰收的关爱与期盼。这种深情厚意和真实情感,使得这首诗词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曾几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