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寺听琴楼
青山如横琴,双瀑为之弦。
何人作此曲,一奏(一作弹)三千年。
上有倚天拂云之乔松,下有伏波步月之苍鼋。
松今未凋鼋未老,人间此曲何时了。
我来十月溪水销,古木万壑风萧萧。
飞流向我作宫徵,使我听之心寂寥。
临轩再拜问此水,巢由去后谁知己。
我今剩有两耳尘,不敢向此溪中洗。
山僧煮茗樵父歌,吾亦无如此水何!
何人作此曲,一奏(一作弹)三千年。
上有倚天拂云之乔松,下有伏波步月之苍鼋。
松今未凋鼋未老,人间此曲何时了。
我来十月溪水销,古木万壑风萧萧。
飞流向我作宫徵,使我听之心寂寥。
临轩再拜问此水,巢由去后谁知己。
我今剩有两耳尘,不敢向此溪中洗。
山僧煮茗樵父歌,吾亦无如此水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白鹤寺听琴楼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和深沉的思考,表达了对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感慨。
开头四句,诗人把青山比作横放的琴,双瀑比作琴弦,想象这自然的"琴曲"已经演奏了三千年。这种比喻既形象又宏大,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壮美与永恒。
接下来四句,诗人描写了高耸入云的松树和潜游水中的巨龟,说它们历经岁月依然未老,而人间的"琴曲"却似乎永无止境。这里通过松龟的长寿,反衬人生的短暂。
中间部分,诗人写自己十月来访,看到溪水干涸、古木萧瑟的景象。飞流的水声仿佛自然的音乐,让他感到内心的孤寂。这里用自然的声音烘托出诗人的心境。
最后八句,诗人直接向溪水发问:在隐士巢父、许由之后,还有谁能懂得这自然的奥秘?诗人说自己耳朵已被尘世污染,不敢用这纯净的溪水清洗。结尾处,山僧煮茶、樵夫唱歌的日常场景,与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形成对比,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物拟人化,通过青山、瀑布、松树、巨龟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宏大而永恒的自然世界。在这个背景下,诗人思考人生的短暂与渺小,表达了对纯净、永恒境界的向往,以及无法完全超脱现实的矛盾心理。诗中的对比手法很突出:永恒的自然与短暂的人生,纯净的溪水与尘世的污染,都形成了强烈反差,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