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补施注苏诗竟于腊月十九坡公生日率诸生致祭
文章气节眉山苏,高名岳岳惊凡夫。
七百馀年余欣慕,梦中恒接鬑鬑须。
公厄一时死不朽,遗编学者多沾濡。
诗注吴兴最称善,梅溪旧本徒区区。
断简搜得费补缀,邵(长蘅)冯(景)顾(嗣立)李(必恒)儿至俱。
刊成恰当公生日,岁暮霁景堪欢娱。
招邀名士肃下拜,小沧浪挂笠屐图。
黄鸡花猪荐夙好,亦有蜜酒盈杯盂。
左图右书歊宝气,霓旌髣髴来云衢。
顾余江湖久放浪,长安馈岁每岁无。
似闻家僮相窃笑,媚兹一老毋乃迂。
粗官自审亦良怪,行事动与今人殊。
且同我辈永今夕,缺月皎皎县墙隅。
短劄急报渔洋老,应有好句酬狂奴。
七百馀年余欣慕,梦中恒接鬑鬑须。
公厄一时死不朽,遗编学者多沾濡。
诗注吴兴最称善,梅溪旧本徒区区。
断简搜得费补缀,邵(长蘅)冯(景)顾(嗣立)李(必恒)儿至俱。
刊成恰当公生日,岁暮霁景堪欢娱。
招邀名士肃下拜,小沧浪挂笠屐图。
黄鸡花猪荐夙好,亦有蜜酒盈杯盂。
左图右书歊宝气,霓旌髣髴来云衢。
顾余江湖久放浪,长安馈岁每岁无。
似闻家僮相窃笑,媚兹一老毋乃迂。
粗官自审亦良怪,行事动与今人殊。
且同我辈永今夕,缺月皎皎县墙隅。
短劄急报渔洋老,应有好句酬狂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苏轼的崇拜和纪念活动,写得既深情又生动。
开头四句直接表白对苏轼的敬仰——苏轼的文章和气节像高山一样令人仰望,虽然相隔七百年,作者连做梦都梦见苏轼的长胡子。这里用"鬑鬑须"这个细节描写,让苏轼的形象特别鲜活。
接着讲苏轼虽然生前遭遇不幸,但他的作品永远流传。提到当时最好的苏轼诗注本是吴兴(浙江湖州)的版本,其他版本都相形见绌。作者和朋友一起费力搜集残缺的文稿进行修补整理,终于在苏轼生日这天完成刊印。
中间部分描写纪念活动的热闹场面:在"小沧浪"(可能是亭台楼阁)挂上苏轼戴斗笠穿木屐的画像,摆上黄鸡、花猪这些苏轼爱吃的食物,还有他发明的蜜酒。气氛特别庄重,仿佛能看到苏轼的旌旗从云端飘来。
后面笔锋一转,写作者自嘲:自己长期漂泊江湖,过年都送不起礼物,家里的仆人可能偷偷笑话他巴结古人太迂腐。承认自己这个"粗官"确实古怪,做事总跟现代人不一样。但不管别人怎么看,今晚就要和朋友们尽情庆祝,看着墙头皎洁的残月。
最后两句最有趣:赶紧写封信告诉好友王渔洋(清代大诗人王士禛),他肯定会写诗回应我这个"狂奴"。这里的"狂奴"是自嘲,显得特别率真可爱。
全诗把对古人的追慕、学术工作的坚持、聚会的欢乐、以及自嘲的幽默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爱的学者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文人相惜——虽然相隔七百年,但通过整理诗作、生日祭奠,仿佛真的和苏轼成了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