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画者
麒麟阁上十一人,斯人瑞世真麒麟。
云台功臣二十八,中兴事业争嶙峋。
或在生前或死后,藉藉声名自不朽。
不知当时画者谁,似此画者当好手。
古今何代无人材,翕霍变化俱尘埃。
岂是画师好手不复遇,岂是世无麟阁与云台。
虎头燕颔今已矣,婢膝奴颜当愧死。
江湖人物何渺然,子当为我走访山林隐君子。
云台功臣二十八,中兴事业争嶙峋。
或在生前或死后,藉藉声名自不朽。
不知当时画者谁,似此画者当好手。
古今何代无人材,翕霍变化俱尘埃。
岂是画师好手不复遇,岂是世无麟阁与云台。
虎头燕颔今已矣,婢膝奴颜当愧死。
江湖人物何渺然,子当为我走访山林隐君子。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探讨了人才与时代的关系,核心思想是:真正的英雄不该被埋没。
前八句用历史典故开篇: 1. "麒麟阁十一人"和"云台二十八将"都是汉代表彰功臣的方式,相当于古代的"名人堂"。诗人说这些功臣无论生前死后都名垂青史,但奇怪的是没人记得是谁画了这些功臣像——暗示真正的人才往往被历史忽略。
中间四句转折发问: 2. 诗人反问:难道每个时代没有人才吗?难道是因为没有画师高手,还是没有表彰人才的平台?实际是讽刺当代缺乏汉代那种重视人才的环境。
后六句直指现实: 3. "虎头燕颔"(形容英武面容)的人才已经消失,现在尽是"婢膝奴颜"(卑躬屈膝)的小人。最后诗人让朋友去山林间寻找隐士,说明真正的人才都隐居了,表达对现实社会埋没人才的失望。
全诗妙在: - 用"画像无人记"的细节,隐喻人才被忽视的普遍现象 - 把古代表彰功臣和当代小人得志作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 结尾的"山林隐君子"既点题"赠画者",又留下人才何在的思考
本质上是在说: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社会机制出了问题,让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怀才不遇的感慨,在今天职场中依然能引起共鸣。
连文凤
福州三山人,字百正,号应山。宋末太学生,亦尝为官。宋亡入元,变姓名为罗公福,常与诸遗老结社吟诗。其诗清切流丽,入选月泉吟社为第一名。有《百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