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萱草在不同季节的美,以及它带给人的独特感受。
前两句"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萱草在春夏两季的不同风姿。春天时,萱草的枝条簇拥着浓密的翠绿;到了夏天,它的花朵在傍晚的树荫下显得格外明亮。这两句通过"深翠"和"明夕阴"的对比,展现了萱草的生命力。
后两句"北堂罕悴物,独尔澹冲襟"点明了萱草的特殊品格。"北堂"通常指母亲居住的地方,这里说在北堂这样少有凋零植物的地方,唯独萱草能让人心境平和淡泊。"澹冲襟"三个字生动地表达了萱草带给人的那种宁静、超脱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季节变化的描写,突出了萱草既充满生机又能让人心静的独特气质。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萱草形象的刻画,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对这种植物的喜爱和赞美。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