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诗人和同僚在亭子里饮酒赏景的闲适画面,同时透露出对官场生活的淡淡厌倦和对归隐的向往。
前四句写景:诗人悠闲地坐在春风拂面的亭子里,落日余晖中酒杯始终未空。嫩绿的柳枝渐渐垂到栏杆边,娇艳的桃花似乎要凑到人眼前绽放。这里用"弱柳""夭桃"两个拟人化的描写,把春天植物蓬勃的生命力写得活灵活现。
后四句抒情:诗人说虽然大家同在官场共事("省寺"指官府),但直到现在才真正亲近;春天的江湖美景让大家产生了同样的兴致。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即便我们都学陶渊明写《归去来辞》向往隐居,但现实是连南山(象征隐居之地)都在笑话我们这些"老翁"还困在官场。
全诗妙在两种情绪的平衡:既有对春日欢聚的享受,又暗含对官场束缚的无奈。最有趣的是结尾的自嘲——明明想隐居却做不到,连山都在笑话自己,这种幽默化解了仕隐矛盾带来的沉重感。
杭淮
(1462—1538)明常州宜兴人,字东卿,号复溪。杭济弟。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正德间历云南提学副使,累官右副都御史致仕。与兄济并负诗名。有《双溪诗集》、《二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