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游
厄贫作客嗟不辰,栖危更觉怀家频。
接泥渡头漫簇云,飞雪成块打倒人。
隔江黄梅山嶙峋,莫障疆场风沙尘。
巴河未放船出津,岁晚客子多苦辛。
伊谁急利行移新,茶引濡滞太不仁。
书生枉困千金身,呕尽心力无由伸。
乾坤误我此行役,徒然梦想南山宅。
庐阜要穷仙佛迹,须将姓字磨崖石。
春风春日春酒碧,说却俗务劳双屐。
携耡賸采白云薇,只欲了此心愿归。
接泥渡头漫簇云,飞雪成块打倒人。
隔江黄梅山嶙峋,莫障疆场风沙尘。
巴河未放船出津,岁晚客子多苦辛。
伊谁急利行移新,茶引濡滞太不仁。
书生枉困千金身,呕尽心力无由伸。
乾坤误我此行役,徒然梦想南山宅。
庐阜要穷仙佛迹,须将姓字磨崖石。
春风春日春酒碧,说却俗务劳双屐。
携耡賸采白云薇,只欲了此心愿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在外漂泊的艰辛生活,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1. 漂泊之苦
诗人开篇就感叹自己命运不济,穷困潦倒,客居他乡。他住在危险的住所,更加频繁地思念家乡。渡口泥泞不堪,乌云密布,飞雪像石块一样砸向行人,这些恶劣的环境烘托出他内心的凄凉。
2. 现实的残酷
隔江的山峰陡峭嶙峋,却挡不住疆场的风沙尘土,暗示世道艰难,连自然景物都显得无情。巴河的船只迟迟不开,岁末的游子更加辛苦。诗人还提到有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茶引(茶叶的税收凭证)拖延发放,让百姓苦不堪仁,这让他感到愤怒和无奈。
3. 书生的困境
诗人自嘲是个“枉困千金身”的书生,虽然满腹才华,却无法施展抱负,呕心沥血也得不到认可。他感叹天地不公,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困境,只能徒然梦想着回到南山的家。
4. 对自由的向往
尽管现实艰难,诗人依然心怀理想。他想要去庐山探寻仙佛的踪迹,甚至希望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崖石上,流芳百世。他想象着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喝着碧绿的春酒,抛开世俗的烦恼,穿着草鞋去采薇(一种野菜),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实现归隐的心愿。
总结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穷困书生的漂泊之苦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由和归隐的向往。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将自己的辛酸和理想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