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登高时苦旱

前山僻地也宽宽,与客相携坐月欢。
兴剧但知怜晚翠,醉馀那问正谁冠。
方贪秋色宜登眺,又觉松涛欲报寒。
其奈桔槔随处是,黍禾未并茱萸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也暗含对民间疾苦的关切。

前两句写登高地点和环境:虽然是在偏僻的山野,但视野开阔,作者与友人趁着月色席地而坐,享受相聚的欢乐。"宽宽"二字既写实景,也暗示心情的舒畅。

中间四句展现秋日登高的乐趣:诗人沉醉于暮色中的山色("晚翠"),酒酣耳热之际连帽子歪了都不在意("正谁冠")。既贪恋登高远眺的美景,又感受到松涛带来的寒意——这里通过身体感受的变化,巧妙写出了秋日气候特征。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田间随处可见的汲水工具("桔槔")提醒着旱情严重,本该与茱萸一同欣赏的庄稼("黍禾")却因干旱无法茁壮成长。这个转折犹如电影镜头从山水切换到农田,在节日欢愉中突然插入现实忧思。

全诗最妙处在于用对比制造张力:前六句写文人雅趣,后两句写民生疾苦;"茱萸"代表传统节庆,"桔槔"象征现实困境。这种反差既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也让诗歌超越普通山水诗,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语言上不用生僻字,通过"但知""那问""又觉"等口语化表达,让情感流露更自然真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