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言后作
高材多负忧,洁身易招累。
余生本顽疏,何取当年忌。
守官郎署间,恒若临高坠。
分过每自惊,名微久知愧。
中岁反故丘,三载甘斥弃。
秉操苟不坚,出处成二致。
复此还京邑,长路果颠踬。
赫赫明圣朝,贤俊骈足次。
悬爵待天庭,但非通时器。
人言敢谁尤,默默伤夙志。
余生本顽疏,何取当年忌。
守官郎署间,恒若临高坠。
分过每自惊,名微久知愧。
中岁反故丘,三载甘斥弃。
秉操苟不坚,出处成二致。
复此还京邑,长路果颠踬。
赫赫明圣朝,贤俊骈足次。
悬爵待天庭,但非通时器。
人言敢谁尤,默默伤夙志。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自嘲和反思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正直文人在官场中的困境和内心挣扎。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正直者的困境(前八句):
诗人开篇就说"能力强的人常常多忧愁,品行高洁反而容易惹麻烦",这就像现代职场中"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他形容自己在官场如履薄冰,就像站在悬崖边工作,每天小心翼翼生怕犯错。这种战战兢兢的状态,让他觉得自己的小官职都像是侥幸得来的。
2. 归隐与挣扎(中间六句):
中年时他选择回乡隐居三年,这段日子虽然清贫但很踏实。这里出现一个深刻矛盾:如果当初信念再坚定些,或许就能彻底隐居不返官场了。但现实是他又回到京城求官,结果果然再次碰壁。这种反复,暴露了古代文人在"入世做官"和"出世隐居"之间的典型矛盾。
3. 清醒的绝望(最后六句):
回到京城后,他看到朝廷人才济济,虽然皇帝设高位招贤,但他清醒认识到自己不是"会来事的料"。最后两句最扎心:别人议论也不敢反驳,只能默默吞咽年轻时志向破灭的痛苦。这种"明知不适合却不得不继续"的无奈,很多现代职场人也能感同身受。
全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展现了知识分子的两难:既想保持清高品格,又难以抗拒功名诱惑;既看透官场规则,又不得不参与其中。诗人用"站在悬崖边工作""回乡种地""回城碰壁"这些生动比喻,把这种纠结写得特别有画面感。最后那种"哑巴吃黄连"的憋屈感,尤其能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