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杜使君

清辰捲珠帘,盥漱香满室。
杉松经雪后,别有精彩出。
琅函芙蓉书,开之向阶日。
好鸟常解来,孤云偶相失。
有时作章句,气概还鲜逸。
茫茫世情世,谁人爱真实。
清高慕玄度,宴默攀道一。
残磬隔风林,微阳解冰笔。
亦知休明代,谅无经济术。
门前九个峰,终拟为文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雅隐逸的文人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虚伪的厌倦。

清晨的闲适生活
开头写清晨卷起珠帘,洗漱时满室清香,展现了宁静雅致的生活氛围。雪后的杉松显得格外精神,暗示经过磨砺后的事物更显独特魅力。

读书与自然相伴
作者在台阶边展开珍贵的书籍("琅函芙蓉书"),享受阳光和自然的陪伴。好鸟常来作伴,孤云偶尔飘过,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闲适心境。

创作与品格追求
写诗作文时,作者感到意气风发("气概鲜逸")。他感叹世人大多虚伪,很少有人追求真实。他仰慕高洁的隐士("玄度"、"道一"),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

超脱世俗的志向
远处传来隐约的磬声,微弱的阳光消融了结冰的笔砚,这些细节烘托出淡泊宁静的氛围。作者自知不擅长世俗的功名之术("经济术"),更向往精神上的自由。

以山为友的隐逸情怀
最后,作者望着门前的九座山峰,想要通过文章向它们"乞求"灵感或陪伴,表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超然物外的隐士情怀。

核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真实与高洁品格的理想。他宁愿与山水为伴,也不愿迎合虚伪的世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隐逸精神。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