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尚书移督滇南
湘山窈窕湘川碧,几度离筵照风色。
南浦翻教秋草生,千里萋萋念行疫。
锦纛牙樯动霄汉,白日沧波荡无极。
尸祝仍为畏垒民,攀辕况是担簦客。
尚书持节临湘浦,便有讴歌在环堵。
父老重赏望岁心,湖山恰置延龄酒。
承平士女娭游盛,却忆辛勤荡枭獍。
越徼旌旄日月开,旋师枕席关河静。
由来吏道伤苛急,法令牛毛如束湿。
搏击声名又一时,回首闾阎但萧瑟。
如公亮达资宏济,默符道德回元气。
宵柝无惊生啸清,遂令三户蒙馀利。
政成民乐花庭寂,还进诸儒论章句。
列郡弦歌自不间,百年礼乐非无意。
此时宵旰眷荒陲,借寇无由达主知。
绣斧行边示威重,西南通道切安危。
鲰生蒿目还忧国,祖帐东门增太息。
铸错何堪有九州,遗风犹见留双舄。
时事苍茫未偶然,旋看纶阁召耆贤。
淩烟图画论勋伐,争及潇湘万口传。
南浦翻教秋草生,千里萋萋念行疫。
锦纛牙樯动霄汉,白日沧波荡无极。
尸祝仍为畏垒民,攀辕况是担簦客。
尚书持节临湘浦,便有讴歌在环堵。
父老重赏望岁心,湖山恰置延龄酒。
承平士女娭游盛,却忆辛勤荡枭獍。
越徼旌旄日月开,旋师枕席关河静。
由来吏道伤苛急,法令牛毛如束湿。
搏击声名又一时,回首闾阎但萧瑟。
如公亮达资宏济,默符道德回元气。
宵柝无惊生啸清,遂令三户蒙馀利。
政成民乐花庭寂,还进诸儒论章句。
列郡弦歌自不间,百年礼乐非无意。
此时宵旰眷荒陲,借寇无由达主知。
绣斧行边示威重,西南通道切安危。
鲰生蒿目还忧国,祖帐东门增太息。
铸错何堪有九州,遗风犹见留双舄。
时事苍茫未偶然,旋看纶阁召耆贤。
淩烟图画论勋伐,争及潇湘万口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王尚书的官员调任云南时的送别场景,通过湘江美景与官民情谊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这位清廉有为官员的赞颂和依依不舍。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用"湘山窈窕湘川碧"描绘湘江美景,为送别营造氛围。用"秋草生""千里萋萋"暗示离别愁绪,但"锦纛牙樯"又显示官员赴任的庄重。
2. 中间部分重点写王尚书的政绩:他体恤百姓("父老重赏望岁心"),平定动乱("越徼旌旄日月开"),反对严刑峻法("由来吏道伤苛急"),以德治国("默符道德回元气"),使百姓安居乐业("宵柝无惊生啸清")。
3. 接着写调任云南的背景:朝廷看重西南边疆安危("西南通道切安危"),需要王尚书这样的能臣去镇守。
4. 结尾表达惋惜之情,用"铸错何堪有九州"说全国都需要这样的好官,用"遗风犹见留双舄"说他的美德会永远留在当地。最后预言他必将因功绩被朝廷重用("旋看纶阁召耆贤"),但百姓的口碑("潇湘万口传")比朝廷封赏更珍贵。
全诗通过送别场景,赞美了一位勤政爱民、德才兼备的官员,表达了作者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又有对官民鱼水情的刻画,还有对边疆安危的关切,内容丰富而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