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又充满生机的夏夜湖景,读起来像一幅会呼吸的水墨画。
前两句写诗人夜宿庵堂的体验:他在禅房安心睡到半夜,推门而出时,听见芦苇丛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湖面泛起细小的波纹。这里用"安心"二字暗示了心灵的宁静,"葭苇响微波"则用声音和微妙的触觉让夜晚活了起来。
后两句镜头转向黎明前的湖面:船夫摇橹的声音惊醒了诗人,抬头看见山边的月亮正在缓缓下沉。小船划入荷花丛中,晨风裹着露水的清凉扑面而来。"山月堕"用月亮仿佛被摇落的动态感,把静止的夜景写活了;而"藕花风露多"通过触觉,让人仿佛能闻到荷香,感受到清晨的湿润。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从庵堂的静,到湖面的动,再到藕花丛的香。诗人用耳朵听芦苇、听棹声,用眼睛看山月、看藕花,用皮肤感受风露,调动所有感官带我们进入那个清凉的夏夜。最精彩的是"舟人唤起"这个细节,让整幅画面突然有了人声互动,静中有动,就像看视频时突然有人物开口说话般生动。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