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慧寺

何处风铃急,松阴见败墙。
尘封禅舍冷,草长戒台荒。
有鸟鸣清昼,无僧话夕阳。
断碑余字在,扪读一凄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寺庙的凄凉景象,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开篇用风铃的急促声响吸引读者注意,带我们看见松树阴影下残破的围墙。这个开头很有电影感——先是听到声音,然后镜头推进看到破败场景。

接着用"尘封"和"草长"两个细节具体描写荒凉:禅房积满灰尘显得阴冷,讲经说法的戒台长满野草。这里通过"冷"和"荒"两个字,把物理环境与心理感受巧妙结合。

第五六句用动静对比:白天有鸟鸣显得热闹,但傍晚没有僧人交谈反而更显寂寞。这种热闹与寂静的对比,突出寺庙失去人气的空虚。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心:诗人发现一块残碑,摸着仅存的字迹阅读时,涌起深深的凄凉。这个"摸读"的动作特别传神,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诗人指尖触碰石碑的冰凉触感,以及读着残缺文字时的心情。

全诗就像一组老照片:破墙、积灰的禅房、杂草中的讲台、孤单的鸟、夕阳下的空寺、字迹模糊的石碑。通过这些画面,诗人不仅记录了寺庙的破败,更表达了人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读完后,那种摸着残碑时的凄凉感会久久留在心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