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暮春雨天,诗人望着窗外落花、听着杜鹃啼鸣和雨打棕叶的声音,勾起了对远方故乡的深切思念。
前两句写景:窗帘前的花朵凋零飘落,杜鹃鸟在雨中哀鸣,棕榈树叶在雨中沙沙作响。这些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共同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花落暗示着春天即将结束,杜鹃啼鸣(传统意象中杜鹃叫声像"不如归去")更强化了思乡之情。
后两句抒情:遥远的故乡难以回去,但看到天涯处处生长的芳草,还是忍不住牵动思乡之情。"芳草"在中国古诗中常象征离愁,这里既写眼前实景,又暗含"芳草萋萋"的思乡典故。一个"揔"(同"总")字,道出了无论看到什么都会联想到故乡的深切思念。
全诗妙在借寻常春雨之景,道出漂泊者共通的乡愁。雨声、鸟鸣、落叶这些日常声响,在思乡人耳中都成了触动心弦的乐章。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想念家乡,但通过对周围景物的细腻感受,让读者自然体会到那份挥之不去的羁旅之愁。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