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柳亚子先生避地香港,曾访先父(刘栽甫),至今三十年矣。一九七三年五月,偶读柳老诗选,有赠先父之作。而先生与家父已先后逝世。诵诗慨然,敬步原韵

坐听虚檐夜雨哗,恍疑遗烈出灯花。
悲歌一往山如剑,白发同仇酒作茶。
目炬声钟李网语⑴,长铙短褐杜陵家。
关河三十年来事,历历神州望日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后辈在雨夜读柳亚子诗选时,看到柳亚子当年赠给自己父亲的诗作后,有感而发的作品。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抗日先烈的追思和对家国变迁的感慨。

首联"坐听虚檐夜雨哗,恍疑遗烈出灯花"描绘了一个雨夜独坐的场景。屋檐的雨声哗哗作响,恍惚间仿佛从灯花中看到了先烈们的身影。这里用"灯花"这个传统意象,暗示在深夜读诗时产生的历史联想。

颔联"悲歌一往山如剑,白发同仇酒作茶"用强烈的对比展现抗战精神。"山如剑"既形容山势险峻,也暗喻抗战的艰难;"白发同仇"指不同年龄的人都团结抗敌;"酒作茶"则表现了以茶代酒、共赴国难的决心。

颈联"目炬声钟李网语,长铙短褐杜陵家"运用典故赞美先烈。"目炬声钟"形容目光如炬、声如洪钟的英勇气概;"杜陵家"借指杜甫那样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关河三十年来事,历历神州望日华"将思绪拉回现实。三十年的沧桑巨变,神州大地的景象依然清晰可见,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盼。"日华"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结合,从夜雨灯花的实景,联想到抗战岁月的虚境,再回到现实展望未来。语言凝练但情感饱满,通过"夜雨"、"灯花"、"白发"等意象,营造出深沉而动人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传承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