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江景画卷,同时暗含对大禹治水的追思。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江水的浩大——汹涌的波涛仿佛能吞没内方山(湖北境内山名),而著名的大别山在江边显得像手掌般渺小。这种对比既突显了江势之猛,也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
后两句转入人文场景:人们按季节划船去祭祀大禹(古代治水英雄),在鱼龙潜藏的深水区唱着船歌归来。这里巧妙地将自然奇观与人文传统结合,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义——大禹治水的传说与眼前汹涌江水形成时空呼应,而"棹歌还"的轻松画面又平衡了前文的磅礴气势,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全诗通过"洪波吞山"的震撼与"移舟祭禹"的虔诚,传递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治水精神的传承,短短四句既有泼墨山水的大气,又饱含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