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似梦非梦的怅惘时刻,充满细腻的感官体验和微妙的情感流动。
前两句营造了一个清冷幽静的夜晚场景:诗人在半梦半醒间感觉玉枕冰凉,梦境却格外绵长。月光把花影投在台阶上,整个走廊仿佛浸泡在月色中。"冷"和"浸"字用得巧妙,让读者能感受到夜色的凉意和月光的流动感。
后两句突然转折:梦中似乎有人要离去,诗人急切地想用罗巾挽留却抓不住。醒来后,发现枕边还留着那人离去时的淡淡香气。这个细节最打动人心——现实中人已离去,但残留的香气成为连接梦境与现实的纽带,让怅惘之情更显绵长。
全诗最妙的是那种抓不住的失落感:想留住的梦境、想挽住的人、最终只留下若有若无的香气。诗人用"花影""月光""罗巾""余香"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把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可闻,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那种醒来后的空落与怀念。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