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无心律 存十二首 其八 第十二
君不见。无心大木叉。
绝虑忘怀超正邪。无心之心无异体。
法界虚通混一家。十恶十善源无异。
八邪八正本非差。迷人邪相随心执。
犹如空里简狂花。流浪轮回曾不悟。
耽荒五欲着骄奢。大圣弘慈巧方便。
制诸律戒设开遮。余今既学无心律。
超过彼律出尘沙。安能更学声闻志。
狭小门内顾羊车。行路难。
行路难。无心甚微细。
制戒本意为防心。非有心人何所制。
绝虑忘怀超正邪。无心之心无异体。
法界虚通混一家。十恶十善源无异。
八邪八正本非差。迷人邪相随心执。
犹如空里简狂花。流浪轮回曾不悟。
耽荒五欲着骄奢。大圣弘慈巧方便。
制诸律戒设开遮。余今既学无心律。
超过彼律出尘沙。安能更学声闻志。
狭小门内顾羊车。行路难。
行路难。无心甚微细。
制戒本意为防心。非有心人何所制。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核心是在讨论"无心"的修行境界和佛家戒律的本质。我来拆解几个关键点:
1. "无心"的境界
诗中把"无心"比作一棵大树(大木叉),形容人达到无思无虑状态时,就能超越善恶对立的分别心。就像打破围墙后,整个世界都变成一家(法界混一),这时候善恶(十恶十善)、正邪(八邪八正)本质上没差别。
2. 凡人的执迷
普通人(迷人)总爱钻牛角尖,像非要抓住空中飞舞的柳絮(狂花)一样执着于表象。沉迷享乐(五欲骄奢),在轮回里打转却不懂醒悟。
3. 戒律的真正意义
佛陀制定戒律(制诸律戒)就像给病人开药方,本质是帮人管住妄念(防心)。但对于已经达到"无心"境界的人,就像健康人不需要吃药,戒律反而成了多余的东西。
4. 修行者的选择
作者说自己既然学了"无心"法门,就像坐上了直达快车(超过尘沙),何必再去学那些绕远路的小法门(声闻羊车)。最后用"行路难"感叹:真正的修行在于微妙的"无心",而不是死守戒律形式。
全诗用对比手法,把深奥的佛理讲得很生动。比如用"抓空中柳絮"比喻执念,用"吃药"比喻戒律,让人一看就懂。核心思想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内心的自然澄明,而不是被规则束缚。就像真正学会骑车的人不需要死记操作步骤,戒律只是给初学者的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