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僧人(老僧)在旅途中受到蒙城好心人帮助的故事,语言朴实却充满禅意。
前四句写实:诗人路过蒙城时,当地朋友热情地送来米粮接济他。僧人钵盂装满饭后不好意思主动招呼别人(可能想谦让),但心里深深记着这份恩情。这里用"慵相唤"(懒得招呼)的幽默说法,反而突出了出家人不贪图物质的形象。
后四句转入哲理:诗人捧着米粒感悟——每一粒米都是圆满的(暗喻佛法真理),但常人难以理解;只有真正"嚼碎"(双关:既指吃饭,也指参透真理)才能明白。最后引用唐代高僧赵州和尚的典故:人吃饱后就会忘记饥饿(暗喻领悟佛法后就超脱了世俗烦恼)。
全诗妙在把"吃饭"这件日常小事写出三层深意: 1. 人情温暖:陌生人雪中送炭的感动 2. 生活智慧:平凡事物(如米粒)蕴含宇宙真理 3. 禅宗境界:真正的领悟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吃饱后自然忘记饥饿
诗人用最接地气的"吃饭"场景,把受助的感激、修行的体悟完美融合,最后落在"吃饱忘饥"这个生动比喻上,让深奥的禅理变得像吃饭一样简单可感。
释子淳
释子淳(?~一一一九),俗姓贾,剑门(今四川剑阁县北)人。幼出家大安寺,弱冠为僧。初参玉泉芳禅师,次扣大沩真如之室,后彻證于芙蓉道楷禅师。住邓州丹霞。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徽宗宣和元年卒。《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二百一十首,编为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