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望远

三更白云四更雨,踏青人听更残鼓。
鼓声才绝人声扰,巳见春衫度林杪。
濛濛松竹径尚昏,春燕亦复随春人。
风光纵好春人讶,似怨桃花已先谢。
山中一岁止一来,棠棣枝下仍徘徊。
一旬春鬓无颜色,却戴幽兰露犹滴。
洋川曲折径亦斜,沿路喜寻亲串家。
湔裙春水年年好,只惜红颜镜中老。

现代解析

这首《清明日望远》描绘了清明时节踏青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里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1. 时间流转与自然变化:
诗的开头就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三更白云四更雨”,从夜晚到清晨,天气也在变化。踏青的人们听着更鼓声,天还没完全亮,就已经有人穿着春衫穿过树林。松竹间的小路还笼罩着薄雾,春燕也跟着人们一起活动。这些细节勾勒出清明时节清晨的朦胧美,也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易逝。

2. 对春光易逝的感叹:
“风光纵好春人讶,似怨桃花已先谢。” 即使风景再美,人们也会惊讶地发现桃花已经凋谢。这句诗直接点出了人们对春天匆匆离去的惋惜。山中一年才来一次,诗人在棠棣花下徘徊,仿佛在和时间对话,感叹自己无法留住美好的春光。

3. 个人情感的投射:
“一旬春鬓无颜色,却戴幽兰露犹滴。” 短短十天,青春的容颜就失去了光彩,只能戴着带露的幽兰来装饰自己。这里用“春鬓”比喻青春,用“幽兰”象征高洁,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易老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4. 亲情与乡愁:
“洋川曲折径亦斜,沿路喜寻亲串家。” 诗人沿着曲折的小路,高兴地去拜访亲戚朋友。清明不仅是踏青的时节,也是祭祖和团聚的日子。这句诗流露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乡的眷恋。

5. 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湔裙春水年年好,只惜红颜镜中老。” 春水年年清澈,可以洗涤衣裙,但镜中的容颜却一年年老去。这句诗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矛盾,深化了全诗对时光流逝的哀愁。

总结:
这首诗以清明踏青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抒发了对春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唯美的意境。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在欣赏春天美景的同时,也不禁思考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