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贵阳作

故里今年别,殊乡昨日春。
看云遥爱日,纪岁乍逢人。
泽国湘沅外,山城魑魅邻。
野梅初应候,寒雨几经旬。
赤帖千门换,雕题百帐驯。
彩幡迎楚雁,铜鼓赛苗神。
瘴疠崎岖地,艰危老大身。
已甘沦井鬼,无复绘麒麟。
蓂荚重开子,椒盘屡荐辛。
牂牁天更远,屈贾吊何频?
暖律回穷谷,浮生托大钧。
友朋偕僰道,词赋动芳辰。
鬓好观青镜,心期理白蘋。
凤楼歌舞处,望断属车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慎在贵阳过春节时写的思乡之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如下:

1. 时空交错中的乡愁
开篇就用"故里今年别,殊乡昨日春"形成强烈对比:老家已是新的一年,异乡才刚迎来春天。这种时间差暗示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就像今天在外打工的人春节不能回家一样难受。

2. 异乡风物的陌生感
诗中描绘了贵阳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挂彩幡迎楚雁、敲铜鼓祭苗神。这些对中原人来说新奇又陌生的场景,反而加深了诗人的疏离感,就像现代人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时的新鲜与隔阂并存。

3. 中年困境的真实写照
"瘴疠崎岖地,艰危老大身"这两句特别扎心。48岁的诗人把自己比作沦落边陲的"井底之蛙",说连麒麟(象征祥瑞)都不愿来这偏远之地。这种中年漂泊、事业无成的苦闷,现代职场人也能感同身受。

4. 春节习俗中的慰藉
诗中详细记录了当地过年习俗:换春联(赤帖)、摆宴席(椒盘)。这些热闹场景反而衬托出诗人的寂寞,就像今天很多人刷着朋友圈看别人全家团圆,自己却独自在异乡吃外卖。

5. 历史典故的巧妙化用
用屈原、贾谊被贬的典故(屈贾吊何频),把自己比作古代怀才不遇的文人。这种借古抒怀的手法,就像现代人用"打工人""社畜"来自嘲一样,既含蓄又深刻。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热闹中的孤独"——周围越喜庆,游子越思乡。诗人像用手机直播异乡春节,镜头里是奇特的苗寨风情,画外音却是"好想回家"的叹息。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这首诗至今打动人的关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