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从苏州调往京口(今镇江)负责建造海军船只的官员鲁司马的。诗人通过赞美鲁司马的才华和功绩,表达了对他的欣赏和祝福。
首联“平江司马旧才贤,北府今看借箸年”开门见山,直接点明鲁司马的身份——他原本是苏州(平江)的官员,以才华和贤能著称,如今被调往京口(北府)负责造船。“借箸”是用筷子比喻筹划军务,说明他肩负重任。
颔联“早岁赋诗惊汉苑,清秋对酒在秦川”回忆鲁司马年轻时的风采:他早年写的诗就惊艳了京城(汉苑),如今在秋天(清秋)的秦淮河边(秦川)与诗人对饮。这两句既赞美他的文采,又勾勒出两人相聚的场景。
颈联“题舆名著留云阁,将作功垂下濑船”进一步赞美鲁司马的政绩:他在苏州时题写的诗文让留云阁声名远扬(题舆名著),如今负责造船(将作功)也将为水军(下濑船)立下功劳。
尾联“他日缇油看赐去,相逢重咏梓桑篇”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等到鲁司马功成名就、获得朝廷赏赐(缇油)的那天,两人再相聚时,一定会重新吟咏这首赞美家乡(梓桑)的诗篇。
全诗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通过回忆、赞美和祝愿,展现了朋友间的惺惺相惜。诗人用“汉苑”“秦川”等典故不着痕迹地抬高对方身份,用“留云阁”“下濑船”等具体事例突出对方能力,最后以对未来的期待收尾,读来既有文人雅趣,又充满人间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