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齿二首 其一

萧萧一室老维摩,风日佳时电影过。病里不分春早晚,子规啼处夕阳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在病中的孤寂时光,语言简单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萧萧一室老维摩,风日佳时电影过":空荡荡的房间里住着一位像维摩诘(佛教中带病说法的居士)一样的老人。风和日丽的好天气里,时光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快速闪过。这里用"电影过"这个现代人熟悉的比喻,生动表现了时间流逝之快。

后两句"病里不分春早晚,子规啼处夕阳多":生病的人已经分不清是早春还是晚春,只听见杜鹃鸟在夕阳下不停地啼叫。通过"不分春早晚"这个细节,刻画出病人对时间概念的模糊;而"子规啼"和"夕阳"的意象组合,既点明了时节,又烘托出暮年的凄凉感。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被时光遗忘"的感觉:老人独自在病中,窗外的世界依然运转,春天照常来临,但他只能被动地看着这一切发生。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把这种人生晚景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最后"子规啼处夕阳多"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看见那抹斜阳,听见那声声鸟啼,感受到生命即将落幕的淡淡哀愁。

张伯淳

张伯淳(1242—1302),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浙江桐乡)人。祖父张汝昌,官至迪功郎,与石门酒官张子修为邻,两家并有池馆园林之胜,号东西园,结社觞咏,时称东西二张。父张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累官朝议大夫、崇德开国男。与赵孟頫为中表,人物相望。张伯淳9岁举童子科,以父荫铨迪功郎、淮阴尉,改扬州司户参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