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八日枕上闻秋风大作有感
鲜飙中夜起,簌簌鸣高林。虚堂耿不寐,斗寒入重衾。
南来今几时,北去当秋深。关河本迢递,岁月仍侵寻。
幸此公事竣,一舸临江浔。松楸郁何许,渺在青山岑。
简书严有期,怅望空沾襟。依稀故园梦,摇落西风吟。
归鸿正南翔,登高一何心。行李戒明发,迥觉霜毛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里的深沉思绪,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漂泊的感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秋夜场景的感染力
诗的开头用"鲜飙"(猛烈的秋风)和"簌簌"的落叶声,营造出寒夜难眠的氛围。诗人裹着厚被子仍觉寒冷,这种物理上的寒冷其实暗示着内心的孤寂。
2. 时空交错的乡愁
"南来今几时,北去当秋深"展现了诗人计算着离家的时间,像很多在外打拼的现代人一样,总在算着回家的日子。"关河迢递"说路途遥远,"岁月侵寻"说时间流逝,这种时空的双重阻隔加深了乡愁。
3. 公务与思乡的矛盾
虽然公务已完成可以坐船回家("公事竣,一舸临江浔"),但仍有各种限制不能立即返乡。这种工作与思乡的冲突,在今天职场人身上也能看到影子。
4. 触景生情的细节
看到南飞的大雁,诗人联想到自己不能自由归家;想登高望远排解愁绪,反而更添伤感。这种"越想解脱越陷越深"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实。
5. 年华老去的感慨
最后"霜毛侵"三字最动人,照镜子发现白发渐生,让人想起现代人常说的"还没好好年轻就老了",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秋夜、落叶、大雁等常见意象,把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思乡之情、岁月之感写得既含蓄又深刻。诗人没有直接哭诉,而是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刻画,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说不出的愁",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美的体现。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