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堂饷水西庄红菱走笔奉谢
江南六月看采菱,荷衣雪腕轻桡凭。
锦帆泾里掉烟入,满身风露寒凌兢。
曼歌一声蟾魄上,紫茎绿叶牵朱绳。
十年书剑去乡国,鸳凫旧梦空飞腾。
直沽旅食又长夏,消渴不耐炎熇蒸。
水西主人辱存问,侧生五十筠篮承。
清香扑人光照眼,奚奴触手愁霜棱。
鹤留仙顶鹦爪细,一弯茜影湘波凌。
玫瑰轻擘水仙佩,玉肤映彻冰壶冰。
吴侬得此乃狂喜,传笺遍集诸宾朋。
古瓷擎出佐清宴,凉飙净扫窥盘蝇。
沧洲法酿泻百斛,灵池故实还同徵。
都忘踪迹滞燕土,但觉尘翳消胸膺。
哀梨缥李世艳称,庶浆樱实琼筵登。
独遗此品在烟水,邈如钓濑逃严陵。
天涯相赏有知己,不辞千里扁舟乘。
孤根近托藉香榭,白蘋掩映溪流澄。
芳鲜只供骚客嗜,声价岂要皇都增。
尊前一笑宛旧识,领略风味当年曾。
愿携巾拂坐风槛,娇红婉翠围千层。
吴歈渺绵吴语软,卜夜更命张华灯。
酒酣泼墨进吴谚,春蚓十丈书枯藤。
锦帆泾里掉烟入,满身风露寒凌兢。
曼歌一声蟾魄上,紫茎绿叶牵朱绳。
十年书剑去乡国,鸳凫旧梦空飞腾。
直沽旅食又长夏,消渴不耐炎熇蒸。
水西主人辱存问,侧生五十筠篮承。
清香扑人光照眼,奚奴触手愁霜棱。
鹤留仙顶鹦爪细,一弯茜影湘波凌。
玫瑰轻擘水仙佩,玉肤映彻冰壶冰。
吴侬得此乃狂喜,传笺遍集诸宾朋。
古瓷擎出佐清宴,凉飙净扫窥盘蝇。
沧洲法酿泻百斛,灵池故实还同徵。
都忘踪迹滞燕土,但觉尘翳消胸膺。
哀梨缥李世艳称,庶浆樱实琼筵登。
独遗此品在烟水,邈如钓濑逃严陵。
天涯相赏有知己,不辞千里扁舟乘。
孤根近托藉香榭,白蘋掩映溪流澄。
芳鲜只供骚客嗜,声价岂要皇都增。
尊前一笑宛旧识,领略风味当年曾。
愿携巾拂坐风槛,娇红婉翠围千层。
吴歈渺绵吴语软,卜夜更命张华灯。
酒酣泼墨进吴谚,春蚓十丈书枯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收到朋友赠送的红菱后,触发的江南乡愁和夏日雅聚的欢乐场景。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回忆江南采菱(前8句) 用电影般的画面感描写江南女子采菱的场景:六月荷塘里,白衣少女手腕雪白,轻摇船桨穿过烟雾。月光下采菱人唱着歌,用红绳串起紫茎绿叶的菱角。这些细节充满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2. 北方收到乡味(中间16句) 在北方炎夏收到"水西主人"送来的红菱时,诗人如获至宝。他用"鹤顶红""鹦哥嘴"比喻菱角的形状,用"玫瑰瓣""水仙玉"形容剥开后的晶莹质感。立即召集朋友办起"菱角宴",配着美酒,仿佛回到了江南。这里通过夸张的比喻和热闹的聚会描写,突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3. 抒发思乡之情(最后12句) 诗人由菱角联想到江南的梨子、李子等时鲜,感叹这些南方美味在北方难得一见。最后幻想能回到江南,坐在临水楼阁,赏着层层红菱,听着吴语小调,彻夜畅饮。结尾用"春蚓十丈书枯藤"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醉后挥毫的狂放姿态。
全诗妙在: - 把普通的红菱写得活色生香,从形状、颜色到口感都充满想象力 - 通过南北对比,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具体食物上 - 聚会的热闹与独处的遐想形成有趣反差 - 语言既有"茜影""娇红"的柔美,又有"春蚓十丈"的豪放
就像现在异乡人收到老家特产时,会拍照发朋友圈分享喜悦一样,这首诗就是古人的"朋友圈晒美食",只不过写得格外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