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栅
山源洄洑溪涧空,两岸对峙如崇墉。
傍田救旱无由供,上流作障凭地崇。
支分下灌畦磴重,卧邀沛泽真伏龙。
复有川水波涛洪,枚桩列植当要冲。
仍制石廪如合纵,要约中流无必东。
穿渠远溉波溶溶,至今陆海称秦中。
畎浍距川惟禹功,田间浚治方成农。
后世拒水能傍通,却资沃灌开田封。
向来陂堨皆馀踪,海内万水空朝宗。
馀波傥使膏润同,纵有汤旱无饥凶,坐令岁岁歌时丰。
富民有具今始逢,此栅功利将无穷。
傍田救旱无由供,上流作障凭地崇。
支分下灌畦磴重,卧邀沛泽真伏龙。
复有川水波涛洪,枚桩列植当要冲。
仍制石廪如合纵,要约中流无必东。
穿渠远溉波溶溶,至今陆海称秦中。
畎浍距川惟禹功,田间浚治方成农。
后世拒水能傍通,却资沃灌开田封。
向来陂堨皆馀踪,海内万水空朝宗。
馀波傥使膏润同,纵有汤旱无饥凶,坐令岁岁歌时丰。
富民有具今始逢,此栅功利将无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巧妙的水利工程——水栅,展现了古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工程原理(前八句):
诗人用大白话描述了水栅的工作原理:在溪流两岸高耸如城墙的地方建起挡水坝("上流作障"),把湍急的水流("川水波涛洪")用木桩和石墙("枚桩列植""石廪")分流控制。就像驯服了一条暴躁的龙,让水流乖乖按照人的需要去灌溉梯田("支分下灌畦磴重")。
2. 历史对比(中间六句):
通过对比大禹治水("惟禹功")和后世水利,突出这个工程的创新性。大禹是疏通河道入海,而这个水栅却"反其道而行",主动把水留在田里灌溉("却资沃灌")。那些古代的水利遗迹("陂堨馀踪")相比之下都黯然失色。
3. 民生价值(最后五句):
诗人算了一笔经济账:有了这个"自动灌溉系统",就算遇到商汤时期那样的大旱(典故"汤旱"),庄稼也能丰收。最后直接点赞这是"富民神器"("富民有具"),夸这个发明能让老百姓世世代代受益。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硬核的水利工程写得生动形象:挡水的石墙像列队的士兵("合纵"),被驯服的水流像趴着的龙("伏龙"),既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又透着对民生工程的由衷赞美。这种将技术发明写成诗歌的视角,在古代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