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绕碧树 春游依清真九十七字仄韵(约作于1952年)

尘送鸣河远,烟芜绣陌,野花装路。
溪浸香陂,有衔泥巧燕,信天癯鹭。
当喧爱寐,嬉春事流莺休诉。
抬望眼,好似吾乡细柳,谁家深树。
一角红楼似故。
蓦千场落英飞絮。
藤阴羃,记花留我坐,蝶引伊去。
多少梦华懒拾,怕小桃红处。
他观入玄都,人来崔护。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的生动画面,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和淡淡的乡愁。

上片(前半部分)像用镜头捕捉春景:远处传来车马声,长满野草的小路开满野花,溪水浸润着芳草地。燕子忙着衔泥筑巢,白鹭悠闲地站在水边。热闹的春光里,黄莺的啼叫反衬出作者想打盹的慵懒。抬头看见细柳,突然想起故乡——不知是谁家庭院栽的柳树,勾起了乡思。

下片(后半部分)转入回忆与感慨:眼前红楼似曾相识,让人想起无数个落花飞絮的春天。记得曾在藤萝架下赏花,看蝴蝶引着心上人离去。如今已懒得回忆这些往事,连桃花盛开的地方都不愿去看。结尾用"玄都观"典故(唐代刘禹锡看桃花的道观),暗示物是人非的惆怅,就像唐代诗人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般带着遗憾。

全词妙在: 1. 动静结合——既有衔泥燕子的忙碌,又有白鹭的静态 2. 感官丰富——野花的视觉、溪水的触觉、黄莺的听觉 3. 时空交错——眼前春景与记忆中的故乡、往事重叠 4. 含蓄抒情——通过"怕小桃红处""懒拾梦华"等细节,流露对逝去美好的淡淡感伤

就像我们春游时,突然被某个似曾相识的场景触动,想起童年或故人,这首词把这种微妙情绪用诗意的画面自然呈现出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