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石运干仲谋

奉议清而温,义心无所遗。
已能顾白须(四库本作已看巅发白),更与吟清诗。
更与吟诗清奈何,樵翁一夜为吟哦。
吟到四更月出后,床头看月忽成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清雅温和的文人谢石(字仲谋)与樵夫月夜吟诗唱和的温馨场景,展现了文人雅士与普通劳动者之间超越身份的艺术共鸣。

前四句勾勒谢石的形象:他身为官员(运干是宋代官职)却毫无官架子,为人清廉温和,待人真诚不虚伪。虽然头发已白(说明年纪不小),依然保持着吟诗作赋的雅兴。这里"义心无所遗"特别点出他待人接物毫无保留的真性情。

后四句突然转向一个意外场景:没想到这位文人雅士的诗兴,竟感染了隔壁的樵夫。樵夫被他的诗句打动,整夜跟着吟诵,直到月亮升起后,在床头望月时突然灵感迸发,自己也能即兴创作了。这个转折特别动人——月光下,文人墨客与山野樵夫因为诗歌产生精神共鸣,打破了社会阶层的隔阂。

全诗最妙的是最后两句画面:四更天(凌晨1-3点)的月光照进茅屋,樵夫望着月亮突然开窍能作诗了。这个细节既展现诗歌的感染力,又暗示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樵夫日常与自然相处),更暗含"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深意。诗人用"忽成歌"这个意外之笔,让整首诗在惊喜中收尾,余韵悠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