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法轮寺阅前贤碑板有感

岣嵝峰前法轮寺,少林阁后访碑轩。
子宣介甫清诗在,双井毗陵白榜悬(自注:黄鲁直、邹志全。)。
文本记成当国日,退之句就贬官年。
从来治乱无多术,只在诸人进退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法轮寺游览时的感慨,通过碑文上的诗句引出对历史和治世之道的思考。下面逐句进行分析:

1. 岣嵝峰前法轮寺,少林阁后访碑轩。
- 这句讲的是诗人在法轮寺的岣嵝峰前参观,又到少林阁后面的碑轩来寻找古碑。这里描绘了诗人的游览路线。

2. 子宣介甫清诗在,双井毗陵白榜悬(自注:黄鲁直、邹志全)。
- “子宣”是指黄庭坚,他字子瞻,号山谷道人,被人称作“黄鲁直”。这里提到“子宣”是指黄庭坚。“介甫”是王安石的字,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这句说明两位文人在碑文上留下了清新的诗篇。自注中的“双井”是指黄庭坚,黄庭坚是双井黄氏的后人。“毗陵”即常州,“白榜”指白居易所题的榜文。这一句通过对两个历史人物的诗句的提及,表达了对这些文人墨客的敬仰之情。

3. 文本记成当国日,退之句就贬官年。
- “退之”是韩愈的字。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黄庭坚的诗是写在他担任重要职务的时候,而韩愈的诗句则是在被贬官的时候所作。这里通过对比,反映了文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创作状态。

4. 从来治乱无多术,只在诸人进退边。
- 这句诗表达的是一个深刻的哲理:无论国家是治世还是乱世,治理的方法其实不多,关键在于人们的态度和行动。这里的“进退”不仅指个人的仕途升降,也包含了个人对待国家和社会的态度。“进”代表积极进取,“退”则代表谨慎谦逊。

综合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游览古寺及碑文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并深入探讨了治国之道。诗人认为,国家的治乱不仅取决于政策和法律,更在于人们的态度。这反映了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社会治理的深刻洞察。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