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旱词

黄尘赤日无南北,平田见土不见麦。秋麦垂垂尽枯死,春麦虽青不盈咫。

秋田种少未种多,田家四顾无妻子。官河水浅舟不行,漕舟不载雨州名。

河西钞关坐不税,太仓粳稻何时至。一春无雨过半夏,贫民望雨如望赦。

安得一雨如悬河,坐令愁怨成欢歌。我行虽难奈乐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民遭遇大旱时的悲惨景象,以及他们渴望降雨的迫切心情。

开头四句用强烈的视觉对比展现旱情:漫天黄沙和火辣太阳不分南北,本该长满麦子的田地只剩干裂的土块。秋麦已经枯死,春麦虽然还泛着青色,但长得还不到一只手掌高("咫"是古代长度单位)。这里用具体的高度描写,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庄稼的惨状。

中间六句转到社会影响:因为干旱,农民们连家人都养不活("无妻子"可能是家人外出逃荒或饿死)。运河干涸导致粮食运输中断,朝廷的税关都收不到税,京城粮仓的粮食供应也断了。这些细节说明旱灾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转。

最后四句是情感爆发:整个春天到夏中都没下雨,穷人盼雨就像囚犯盼大赦。诗人发出强烈愿望:真希望来一场倾盆大雨,让愁苦变成欢歌。最后一句看似矛盾——明明行走艰难却说快乐,可能是苦中作乐的无奈,也可能是诗人作为旁观者的愧疚。

全诗像一组旱灾纪录片镜头:从龟裂的田地拍到逃荒的农民,再拍到瘫痪的运输系统,最后定格在人们仰望天空的渴望眼神。诗人用"黄尘赤日""悬河"等鲜明意象,让读者感受到干旱的酷热和人们对雨水的渴望,展现了自然灾害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