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佛教修行境界,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修行者达到的圆满状态。
上阕开篇用"王台峰,三耀刹"勾勒出神圣的修行场所,接着用"八识俱明"形容修行者完全开悟,内心如明镜般透彻。"罗汉回头看菩萨"这个生动画面,暗示修行者已超越罗汉境界,接近菩萨的觉悟层次。"佛果圆成"后"无言答"的描写,体现了最高境界的不可言说性。
下阕进一步描写修行状态:"证虚无"指参透万物本质,"腾可恰"形容身心轻盈自在。"清净全扶"二句用澄澈的水比喻心境的纯净和谐。最后"神珠""黄金塔"等意象,既是对佛家宝物的实写,也暗喻修行者焕发的智慧光芒,结尾重现的黄金塔象征着修行成就的永恒性。
全词通过寺庙景物与修行境界的交融,用"明光""澄湛""彩色""金色"等亮色调词汇,构建出一个光辉灿烂的觉悟世界。作者将抽象的修行体验转化为可感的视觉形象,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通透、光明、自在的精神状态。
王哲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