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仙气的隐居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超脱的向往。
前两句写隐居环境:寂静的水边开着稀疏的野花,修道之人在此搭建茅屋。用"寂寥"和"羽人"(仙人)点出这是一个远离人群的世外桃源。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细节描写隐居生活:窗户被云雾笼罩显得幽暗,月光透过松杉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这里的狗因为常试丹药变得通灵,年迈的仙鹤会偷看经书。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描写,把普通景物都赋予了灵性。
最后两句表明态度:诗人向世俗权贵拱手作揖,表示荣华富贵比不上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用"长揖"这个恭敬又保持距离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疏离。
全诗通过云雾、松月、灵犬、仙鹤等意象,营造出空灵飘逸的意境,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的理想。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万物有灵的生活趣味,以及"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洒脱态度。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