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有归舟三章

江有归舟,亦乱其流。之子言旋,嘉名孔修。
扬于王庭,允焯其休。
舟既归止,人亦荣止。兄矣弟矣,孝斯践矣。
称觞燕喜,于岵于屺。
彼游惟帆,匪风不扬。有彬伊父,匪学不彰。
予其怀而,勉尔无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游子归乡的温馨画面,通过江舟、兄弟、孝道等意象,传递出对家庭团聚和道德修养的赞美。全诗分为三个层次,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

第一章:归舟与荣耀 开篇用"江有归舟"的画面,暗示游子历经漂泊终于回家。"乱其流"形容舟行划破水面的动态,暗喻游子突破困难归来。后四句像颁奖词般赞美游子:他在外赢得美名(嘉名孔修),在朝廷展现才华(扬于王庭),这些成就让家族感到荣耀。最后"兄矣弟矣"突然转入家庭场景,用兄弟团聚的画面冲淡官场荣耀,强调亲情比功名更珍贵。

第二章:家宴与思念 "称觞燕喜"描绘热闹的家宴,而"于岵于屺"(山岗与丘陵)的意象很巧妙——既写实(宴会可能在山间举行),又暗喻父母如山般的存在。这里没有直接写父母,却通过地理环境暗示游子对父母的思念,就像眺望山峦会想起家乡。

第三章:教育与期许 用帆船需要风才能航行比喻人生需要学习才能进步("彼游惟帆,匪风不扬")。"有彬伊父"是诗眼:那位文雅的父亲,正是通过教育让儿子显达。最后两句转为父亲口吻:"我始终牵挂着你,望你不要忘记教诲",突然的视角转换让说教变得温情,展现中国式父爱——严厉背后是深沉的牵挂。

全诗亮点: 1. 意象转换自然:从江舟到朝廷,从山峦到风帆,每个意象都服务于"成长-归家-传承"的主题 2. 情感层层递进:先写成就,再写团聚,最后落点到教育,把个人成功与家族传承紧密联系 3. 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共鸣:对家庭团聚的渴望、父母对子女的期许,这些情感穿越千年依然能引发共鸣

诗中"匪风不扬/匪学不彰"的比喻特别精妙,把抽象的学习比作推动帆船的风,今天用来比喻"教育是人生的动力"依然贴切。而结尾父亲那句"勉尔无忘",不正是所有父母想对孩子说的心里话吗?

0